渦流檢測發展史
渦流現象是在1851年被法國的物理學家萊昂·傅科發現,因此渦流有時被稱為傅科電流。傅科制造了一種裝置,利用在強磁場中移動的銅盤來顯示當材料在外加磁場中移動時會產生渦流(磁場)。
渦流檢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國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而開始的。法拉第發現,當磁場通過導體(一種電子很容易移動的材料)時,或者當導體通過磁場時,如果有一條閉合的路徑使電流流通,電流就會流過導體。1879年,當另一位英國科學家大衛休斯(David Hughes)演示了線圈與不同導電率和磁導率的金屬接觸時,線圈的性質是如何變化的。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電磁波發射和接收方面的這些發展才被用于材料測試。
1933年開始,在德國,弗里德里希·福斯特教授在為凱撒·威廉研究所工作期間,將渦流技術應用于工業用途,開發了測量導電率和分選混合鐵成分的儀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取得了許多進展,特別是在飛機和核工業方面。渦流檢測有許多新的發展,導致性能的提高和新應用的發展。
渦流檢測現在是一種廣泛使用并被廣泛理解的用于缺陷檢測以及厚度和電導率測量的檢測技術。渦流檢測技術在20世紀60年代傳入我國。渦流技術真正開始在我國大量使用是在70年代后期。冶金行業是渦流檢測技術應用的一個大戶。現在,穿過式渦流探傷設備已成為航空、核能、石油、鍋爐等方面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旋轉探頭式渦流探傷設備已廣泛應用于磨光棒材、軸承、滾珠等檢測。點式手探渦流裂紋檢測儀器及測厚、測電導率和材料分選等儀器在航空、機械等行業也已經得到了普遍應用。計算機化的多頻渦流檢測技術正在作為高技術產品進入化工、電站熱交換器等檢測現場。